率先實現區域性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7月,紅28軍率先發起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在南方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中,較早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談判成功,并簽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定,實現了區域性第二次國共兩黨的合作。由紅28軍和鄂豫邊的紅軍游擊隊等改編的新四軍4支隊,于1938年4月東進皖中抗日。5月,4支隊指揮機關進駐舒城縣高峰鄉東西港沖。5月12日,4支隊一部在巢縣蔣家河口首戰告捷,打響新四軍華中抗戰第一槍,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斗志。接著,4支隊又在舒城南港、六安椿樹崗、肥西半個店及舒桐邊大小關、棋盤嶺等地進行大小戰斗27次,成為江淮敵后抗日的主力軍。
新四軍4支隊紀念碑
成為安徽省暨大別山區抗日中心。由于日軍大舉侵略,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于1938年1月由安慶遷至六安,1938年6月又從六安遷至立煌(今金寨縣)金家寨,國民黨21集團軍及豫鄂皖蘇游擊兵團總部也駐在立煌境內。中共中央和長江局從延安、南京、武漢等地選派大批干部到皖西開展工作,加強黨的組織和抗日武裝的建設,先后成立中共安徽工委、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區委和皖西省委,推動成立并實際領導統一戰線組織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實行全民總動員,形成了空前規模的全面抗戰的大好局面。皖西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基礎,成為安徽省及大別山區抗日的指揮中心和活動中心。
安徽省動委會成立地舊址——六安文廟
1938年夏秋間,日軍10余萬兵力取道六霍、包圍武漢之時,國民黨軍正面阻擊,新四軍4支隊深入敵后,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積極參戰、支援,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羯铰雇率佒畱饠廊哲?370余人,是安徽抗戰殲敵最多的一次戰斗。六安軍民在境內共殲日軍4000多人。董必武、葉挺、張云逸等領導人曾到六安視察指導工作。皖西軍民為打敗日本侵略者、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區委舊址——金寨縣花石大灣村汪家老屋
培養和輸送了大量抗戰和建設人才。國共兩黨舉辦了各類型、各級別的干部培訓班。對各種干部訓練班,中共都積極發揮作用,參與教學、訓練和管理,向進步青年講解民族民主革命道理,進而發展一些共產黨員。據負責大別山地區中共地下工作的張勁夫說:當時有黨員4萬人,大部分以國民黨軍政人員的公開合法身份參加抗日工作,其中多半活動在皖西。從大別山出發的新四軍4支隊開辟皖中、皖東抗日根據地,為建立皖江、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打下了基礎;在皖西受到培訓和鍛煉的各類干部和人才不斷被派往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其中在1939年冬到1940年春,僅動委會系統就有3000多名干部和工作人員撤到皖江、淮南和淮北等地區,開展抗日斗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