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六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皋陶及部族在這里生息,故六安又稱“皋城”。夏商時,六為淮河以南方國,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后形成英、六、蓼、群舒等侯國。戰國時,先后隸屬吳、楚。秦時,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余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楚漢相爭,項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黥布)為九江王,定都于六。漢初置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徙都壽春。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析分為淮南國(王劉安)、衡山國(王劉勃)、廬江國(王劉賜)。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改王都六縣為六安縣,“六安”之名沿用至今。東漢分屬九江郡、廬江郡。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州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北宋置六安縣,屬壽州,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縣為六安軍。元朝分屬河南行省安豐路和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始設六安州,領六安、英山二縣。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六安屬之;雍正二年(1724年)升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英山二縣。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于安徽省,民國3—17年(1914年至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泗道。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區55個保設立煌縣。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同年9月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縣。1971年3月,改專區為六安行政公署。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并,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正式成立。2015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六安市葉集區。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六安地處江淮之間,大別山北麓,襟江濟淮,連豫望吳,據鄂豫皖三省交接之地,扼中原至東南沿海交通要沖,在區域發展上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古詩贊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古往今來,這塊土地英才輩出。涌現出上古圣祖皋陶、楚國令尹孫叔敖、秦漢九江王英布、西漢大教育家文翁、三國名將周瑜、東晉重臣何充、“宋畫第一”李公麟、明代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喻本享兄弟,“大清相國”周祖培、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執政段祺瑞、左翼作家蔣光慈、民主斗士朱蘊山、革命先驅許繼慎、黨史人物王明、抗日名將孫立人等著名歷史人物。
(市委史志室)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